首页 > 美文同人 > 我全家都护短 > 第254章 淡忘

第254章 淡忘(2/2)

目录

如今不同于以往通讯全靠书信,大家没办法回家过年的话,就只能靠着思念,而今时代发展,杨素景和杨素星这次没回来过年,所以家里又多了项活动,那就是通电话。

之前何淑兰和杨闻献因为桂萍媛和甄五月都怀孕,日后生产差不多也是一前一后,想着那时候她作为婆婆妈,总的要去带带自家小孙孙。

可不管是老大的还是老二的,都是自己的孙孙,手心手背可都是肉,她到底去哪家还真不好决定。

但还没等何淑兰想出个解决办法,徐琬凤就将她的担忧说了出来,杨家上下家庭氛围虽然很好,可有些事情并非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它就是那样的,人心没几个经得住这种不声不响的试验。

虽不是天大的事,但如果没说明白,也最容易形成误会,而误会一旦形成,日积月累之下便会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徐琬凤可不愿看到这般场景,所以面对何淑兰的纠结时,她主动提出:

“到时候我去照顾萍柯就行,给素星他们两口子说清楚明白,这坐月子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可别因为这个那个的耽误,我虽然没什么经验,但不也是可以学的嘛,刚好我们也离得近。”

很诧异,但又觉得这似乎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事,何淑兰抓着徐琬凤的手,心中涌过感动,涌过愧疚,涌过各种各样的情绪。

“你这般,可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好啊!”何淑兰自打上次在首都去做了心脏手术,那时候徐琬凤的鼎力支持和细微照顾,就让她觉得这妯娌当真是好的不得了。

后来她和杨闻风又那样的照顾杨素星两口以及杨素之,何淑兰就一直觉得自己心里欠着她太多太多的人情,多到都不晓得该怎么去还才好了。

之前她跟杨闻献私下里也说过,因为杨闻风只有祝宽一个孩子,但这孩子不争气,前些年跑出去没了踪影,后来人找到了,但不晓得什么原因却瘸了,手指头还少了好几根。

传闻说他在外头偷东西,被人抓住打断了腿,还砍了手指头。

他在家也呆不住,之前在家里的时候又动了念头,被人抓住打了一顿后,他就很少再回来了。

要是指望他给杨闻风养老送终,这是绝对不现实的,而徐琬凤一生也没留子嗣,她和杨闻献就商量着,以后两人养老送终的事,就交给家里几个孩子来。

可后来又想着,几个孩子都在外头,真要说杨闻风两口子老了,需要个人帮帮忙什么的,还得看离得最近的杨素星。

刚好这些年杨素星没少得他三叔三婶儿的照料,要不就让杨素星过继给杨闻风他们好了。

可此前杨闻献只是旁敲侧击的给杨闻风说了一下,但直接就被杨闻风给拒绝了。

他说,杨素星是杨闻献两口子费了大力气才养大的孩子,扯的那么清,就没意思了,说什么过继不过继的,算起来不都是杨家的孩子?

杨闻风都这样说了,杨闻献自然也不好再多说。

但每次给杨素星打电话,都会嘱咐他多多照看杨闻风两口子,毕竟算起来他们这一辈年纪也越来越大了。

而每次何淑兰给杨素星唠叨杨闻风两口子的好,唠叨他们对杨素星的好,要叫他记得,告诉他日后就是不管她和杨闻献,也绝对不能不管杨闻风两口子,也让杨素星不晓得该说什么好。

只说爹娘他会管,会尽孝,而三叔三婶儿的好他亦不会忘,他懂得他自己的责任,直叫何淑兰和杨闻献放心。

诚然,就是何淑兰不给他说这些,他也是早就将杨闻风夫妻当成自己责任了的。

毕竟他能够如此顺利的在首都立足,到现在为止杨闻风夫妻给了他太多太多的帮助。

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根,这是他爹从小就给他说的,他记得很牢。

年三十这天,杨闻献夫妻接到了杨素景,杨素星两兄弟打来的电话,说了不少话,其中就有提到,到时候甄五月和桂萍媛坐月子的时候,就由何淑兰去照顾甄五月,徐琬凤照顾桂萍媛。

对于徐琬凤会主动揽下照顾桂萍媛的事,杨素之心里亦是许多说不完的感激。她其实也是赞成,提前把这个事情告诉给大家听,省的到时候出现什么误会。

总之这件事算是很好的解决了。

何映月和何咏琛在杨素之家玩了几天后,去到何滨家,之后又在何淑娜家里玩了几天,总之回来一趟,他们姐弟俩玩的十分尽兴。

“你给娘吧!”杨素星根本没有想着自己拿走的意思,咧嘴笑。

“给娘说了,家里粮食也足够,你放心好了。”杨素景把粮票塞进他口袋,他也是从杨素星这个年纪走过来的,知道这个年纪太容易感到饿,一饿别说读书,就是连动也是不想动的。

“可是”

“拿去吧,哥现在也能顶上点用,家里日子总能够慢慢好起来,你要好好读书,之后去上高中,能够像小舅那样出去,为国家做贡献,家里也能添些光彩!”

杨素星拿着粮票,想着杨素景为了他们,为了家里而放弃读书,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想着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天亮后杨素庆带着弟弟妹妹去村小,杨素景留在家里跟着杨闻献他们去队里上工。

因为之前建了水电站,村里就开始开之前一直都没能开出来的一片荒地,杨素景跟着杨闻献去开荒。

开荒是几个大队的壮劳力一起,其中就还有几个知青,不过他们做的事情相对而言都比较轻松一些。

杨素景认识其中几个知青,有一个是他们队里知青集体户的,另外有几个是别的队抽调过来的,而别队过来的知青里,其中有一个他印象深刻,宋碧洲。

这个知青家里有背景,出手阔绰,吃穿都比较讲究,就算是出来上工,衣裳也是穿的不差,手上一块做工精良的手表时不时露出衣袖来。

我全家都护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