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归义非唐 > 第443章 国祚将倾(万字大章)

第443章 国祚将倾(万字大章)(1/2)

目录

“窸窸窣窣……”

正月初六,当关东打得热火朝天时,刘继隆却率领入蜀汉军刚刚穿过巴山,走入了兴元府。

兴元府即曾经的汉中,昔年刘邦在此北征,刘备亦在此称汉中王,而今属山南西道管辖。

陈靖崇驻跸此地,本将此地管辖的井井有条,但随着汉军率军走入兴元府,南征返回的汉军将领们,这才发现此时的兴元府与大半年前他南下时风貌全变。

正月的兴元府百姓,本该在田间翻地,随后回家享受片刻温暖。

可如今,官道上不知为何出现了许许多多穿着破烂的百姓,蓬头垢面,骨瘦如柴。

他们见了汉军顺官道走来,连忙跪到官道两旁。

青壮沉默,孺子不明所以。

“阿耶,我冷……”

“再熬熬,衙门的官耶说很快就发衣裳了。”

“真的会发衣裳吗……”

“会的、会的……”

沿途经过的汉军兵卒,都用种怜悯的目光看向他们,但军令如山,没有人敢擅自脱离队伍去帮助他们,只能忍下这份不忍,继续向前走去。

直到前军的李阳春看到这些从东边往西边走的饥民,他这才勒马道:

“怎么回事,兴元府境内哪来的饥民?”

李阳春质问左右别将及前军长史,三人也不太清楚情况。

“都尉莫急,某这就去前边的乡里询问乡长。”

前军长史作揖表态,随后抖动马缰,带人往前方不远处的乡村赶去。

李阳春驻跸原地,皱眉看向跪在官道左右的这些百姓。

他们跪在地上,仰视着汉军,眼神里有几分期盼,但更多的还是惧怕。

李阳春抖动马缰上前,翻身下马扶起一个四旬左右,却因为营养不良,不过五尺出头的枯瘦男子。

“你们从何处来的?是兴元府遭了灾,还是发生了什么事?为何饥寒如此?”

李阳春毕竟是临州大学走出的,他自然学过刘继隆的思想课程,也知道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他对百姓十分客气,那四旬男子闻言开口,但说得话却有些含糊,李阳春都不由皱紧了眉头。

“都尉,他们好像说的是荆楚音。”

左右别将出身山南西道,自然分得清蜀音和荆楚音。

大唐虽然自开国就推广长安与洛阳间的中原雅音为官话,但大部分百姓还是操着一口乡音。

即便会说官话,但由于乡音的缘故,说出来的官话也五音不准,难以听懂。

“军中有没有会说荆楚音的?”

李阳春舒展眉头询问,左右别将闻言便立马派快马在前军询问起来。

不多时,便有三五名会说荆楚音的汉军兵卒被带到了李阳春面前。

李阳春让他们充当翻译,这才了解到了这群流民的来历。

几日前,陈靖崇眼见山南东道局势乱成一团,他果断从房州出兵攻打襄阳西北部的均州。

彼时由于山南东道深受黄巢兵马其害,许多乡野百姓为了活命,纷纷逃离邓州、唐州,逃亡均州、襄州、江陵府而去。

陈靖崇收复均州后,这才发现均州涌入了大批流民,于是将他们向兴元府安置而来。

不过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尽管已经设有粥棚为他们提供粗粥,但仍旧缺乏衣物。

“均州有多少你们这样的流民?”

李阳春闻言,语重心长的询问起来,而那流民汉子闻言回答,经兵卒翻译道:

“起码二十几万人,每天都有几千人渡过汉水,涌入均州。”

“听说江陵府和襄州等处不收流民,所以流民都往均州逃难了。”

李阳春闻言颔首,似乎在思考什么。

这时,前往前方乡里的前军长史也策马返回,并在李阳春身旁下马道:

“打听到了,这些流民都是陈都督从均州解救迁徙过来的,眼下兴元府的官吏正在安置他们,但南郑等县的衣食不足,所以只能让他们前往西县。”

前军长史所说的,与李阳春了解到的差不多。

李阳春听后颔首,凝重道:“此事必须立即告诉殿下,不然以这天气,每耽搁一天都会多死好几百人。”

他看向前军长史和左右别将:“你们领兵继续前军,某去求见殿下。”

“是!”三人作揖应下,李阳春也没有耽误,翻身上马便往中军疾驰而去。

半个时辰后,当李阳春隔着老远便看到与罗隐、王建等人交谈的刘继隆时,他连忙持缰作揖:“殿下!”

刘继隆见到李阳春赶来,此刻也觉得十分诧异,但随着李阳春靠近,并把兴元府眼下局面交代清楚后,刘继隆立马清楚了事情严重性。

“传令、所有兵卒将备用的旧袄都发给前方流民,再拿出半数粮食交给他们。”

“是!!”

王建、李阳春等人作揖应下,随后便按照刘继隆所说军令前去操办。

在他们走后,罗隐这才策马上前,对刘继隆恭敬开口道:

“殿下,臣有建言,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吧。”刘继隆知道罗隐自小饱受歧视,所以做事有些小心翼翼,并未多说别的,只是安静倾听他接下来的建言。

见刘继隆同意,罗隐心里有几分欣喜,接着他才继续说道:

“殿下,臣以为您不该太快去攻打洛阳,甚至可以放任黄巢兵马攻入洛阳。”

刘继隆听后略微皱眉,解释道:“吾也曾这么想过,可若是放任不管,河洛数十万百姓恐难保全,且河淮乱战也会加剧,百姓也会因此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对于刘继隆来说,他自然乐意看到黄巢攻入洛阳,把洛阳那些官员尽数解决,这也省去他一番手段。

不过放任黄巢攻入洛阳,届时唐廷威信彻底扫地,各镇必然开始割据作战,群雄四起。

最后受难的只会是河东、河北、河淮等道百姓,而这些百姓日后都将是刘继隆的百姓,都将是新王朝的子民。

唯有足够多的人口,才能实现他心中抱负,所以放任人口被屠戮而不管,这不是他想做的,也不是他应该做的。

罗隐倒是没想到,自家殿下不止是表面尊重百姓,而是从骨子里的重视百姓,故此错愕片刻。

但也仅仅只是片刻,因为片刻之后,罗隐便继续道:

“殿下如此重视百姓,合该天下共主。”

“然殿下莫不是忘记了,百姓也有腿,百姓也懂得趋利避害。”

“倘若中原乱战,百姓自然会寻觅安全去处,正如眼下的山南东道百姓在源源不断涌入均州,涌入殿下麾下一样。”

“臣不建议殿下现在去攻打洛阳,但并不是不让殿下接纳百姓。”

“相反,臣以为殿下此刻应该派大将收复那些未被贼军占据的官军之地。”

“贼军善于流窜,军粮全靠劫掠,故此在一个地方呆不长久。”

“殿下此时可派快马前往长安,令高都督他们释放一些殿下为至尊着急的消息,以此来缓和殿下与朝廷的关系。”

“朝廷若是知晓,加之如今贼军寇京,必然会顺着这个台阶走下,如此殿下您便不再是朝廷眼中的叛军,而是节制诸道的汉王。”

“若是贼军攻入洛阳,殿下您可视局面去解救洛阳,亦或者将朝廷往江南推去。”

“届时再派大将出兵占据山南东道各处,而山南东道受贼军与官军祸乱,百姓见我军入境,必然箪食壶浆、倒屣而迎。”

罗隐三言两语间,将自己的建议说给了刘继隆倾听,但刘继隆却觉得有些不靠谱。

他眉头微皱,有些踌躇的看向罗隐:“朝廷会这么轻易接纳吾?”

虽说刘继隆也想过趁唐廷破败时,利用北司和南衙的矛盾,奉天子以令不臣,但这么做拖得时机太长,很容易出岔子。

但如今若是以罗隐的建言进行,那便省去了不少时间。

只是他还是有些担心,担心李漼那个小心眼的皇帝,是否会同意自己节制诸道。

虽说唐廷不久之后就要败亡,但李唐二百多年的名声,尤其是以太宗为代表积攒起来的名声,确实还是很有用的。

历史上李克用明明造过大唐反,却还是被人视作大唐忠臣,原因就是大唐亲自为他洗刷了叛军的名头,而刘继隆也需要这个洗刷,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有像李克用那样把事情做绝,始终都给大唐留有余地。

只不过李漼死要面子活受罪,几次都拒绝了他递来的台阶,这才导致他不得不征战拓土,大唐威信骤降。

原本刘继隆只想占据三川和关内道,对京畿是没有什么想法的。

现在京畿在手不说,还多出了山南东道部分州县。

扩张太快,使得刘继隆不得不启用部分旧唐官员,且明明知道他们在耍手段,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到底还是扩张太快,导致自己人不够用,只能用别人的人。

既然用别人的人,必然要因此而妥协一些事情。

妥协,这是刘继隆最不喜欢的事情,但政治需要的就是妥协。

若是能利用这次机会,将自己洗刷为大唐忠臣,那对于他接下来结束河东、河北藩镇割据的计划,会更加顺利。

不过,刘继隆还是担心李漼这个死要面子的家伙。

对此,罗隐则是轻笑着作揖道:“殿下何必担心?”

“如今的局面,可不是那位至尊能做主的局面了。”

罗隐话音落下,不等刘继隆询问便主动说道:

“殿下若是与朝廷和解,那我军与河朔三镇便无二异,可借此机会,好好治理关内、京畿、三川等地。”

“待到诸道治理得当,再出兵东进,绝对比现在东出的成效要好。”

“朝廷能与我军和解,诸镇见状也必不敢乱,哪怕割据自立,明面上还是需要尊崇天子,不至于重现南北朝与战国乱象。”

“更何况,若是有藩镇作乱,您可请命讨平藩镇,朝廷即便不愿,也只能仰仗您,您也可以逐步扩张,比鲸吞更为安稳。”

罗隐的话,着实说动了刘继隆的心。

他要的不仅仅是平天下,而是彻底改变平民子弟没有出头之日的日子。

他要把世家豪强,士大夫门荫举荐之类的东西,统统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去。

正因如此,他不能太快打下天下,却也不能太慢。

打得太快,中唐以来许多残留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最后也不过是个大号北宋罢了。

仔细想来,自己此前在成都时,确实因为黄巢打乱自己计划而有些慌乱,现在仔细想想,黄巢杀入洛阳,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这么想着,他目光看向罗隐,夸赞道:“汝倒是了解朝廷。”

“非臣了解朝廷,而是臣了解南衙北司的那些世家豪强。”

罗隐恭敬回应刘继隆,刘继隆也颔首道:“依你之见,吾眼下不必理会关东战事?”

“非不理会。”罗隐摇摇头,又解释道:“机会稍纵即逝,但臣以为,殿下能够抓住。”

他只是这么一说,刘继隆便明白了他口中的机会。

若是黄巢攻破洛阳,无论李漼逃亡何处,河淮及山南东道都会出现权力真空。

那个时候,便是自己能好逼迫唐廷服软,趁机扩张自己势力,洗白自己身份的时候。

想到这里,刘继隆微微颔首:“吾明白了。”

他话音落下,不等罗隐开口,便对罗隐吩咐道:“传令三军,每日行军四十里即可。”

“是……”罗隐应下,心里清楚自家殿下采纳了自己的建言。

此前汉军每日行军六十里,如今降低为四十里,可见刘继隆对于黄巢攻打洛阳之事不再着急。

罗隐在心底缓了口气,他清楚自己建言的机会不多,若是不能成功,那他这辈子便很难光耀门楣了。

好在他第一次建言便取得成功,日后只要再出奇谋,必然能挤进汉军牙帐中……

罗隐沉默下来,但刘继隆却仍旧在继续策马前进。

随着他不断靠近南郑县,官道两旁的那些流民身影也渐渐浮现在他眼前。

各伙兵卒以伙长为主,伙长将他们备用的破旧战袄给翻了出来,抛向这些穿着破烂且单薄的百姓。

刘继隆瞧着,这些百姓高五尺二三寸,可整个人估计还没八九十斤重,瘦得好像自己稍微用力,就能掰断他们的骨头。

孩童四肢纤细得厉害,几乎是一层皮包着骨头,肚子却鼓胀得不行,要么吃了观音土和树皮无法消化,要么就是有虫病。

“留下两个团的兵,调军医为他们诊治,从兴元府的惠民药局拨药材!”

刘继隆看向罗隐,不忘交代。

罗隐连忙记下,同时派人通禀王建、李阳春、马懿、高淮等人。

队伍在前进,前方出现的百姓也越来越多,直到他们抵达南郑时,南郑城外已经有数万衣衫褴褛的百姓住在城外的帐篷,眼巴巴的看向他们。

备用的战袄发放殆尽,但还有许许多多百姓没有避寒之物。

刘继隆走上南郑县城楼,兴元府的官员们也连忙赶来。

他扶着女墙,俯瞰城外那数万流民,却见他们此刻已经穿上了汉军的破旧战袄,得到了一些胡饼和军粮。

“这些流民,陈靖崇是怎么安排的?”

刘继隆头也不回的询问,兴元府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最后推出一人作揖道:

“启禀殿下,陈都督本意是将他们迁入兴元府,聚集为乡,将兴元府尚未开垦的那些坡地和荒地尽数交给他们开垦,由衙门提供钱粮来赈济他们,直到他们可以自力更生为止。”

“不过兴元府内钱粮,有八成都起运送往了长安,如今兴元府内钱粮只有二十余万石。”

“其中有十五万石是军粮,能调给这些徙民的,只有八万六千余石。”

官员话音落下,刘继隆又询问道:“迁徙之时,都登籍造册了吗?”

“已经登籍造册过了,但关东战乱,每日都有百姓被送往兴元府,每日都在增加人数。”

“如今送抵兴元府的文册中,徙民有五万六千余户,二十七万四千余口。”

官员恭恭敬敬的回禀,以此来证明自己没有失职。

毕竟用八万六千石粮食来暂时养活这二十七万百姓,平均下来,每个人也不过分三四斗米罢了。

这点粮食,顶多能养活他们一个多月,最后还是得指望长安发粮。

对此,刘继隆也觉得自己似乎该改一改自己的“财政起运留存”制度了。

地方衙门赋税,起运八成,留存两成,这是在陇右时期定下的制度。

当初陇右面积虽然也大,但各地都有余粮,所以两成的留存足够衙门日常开销。

如今局面变了,他麾下疆域变得更大,各地面对的天灾人祸不一样,需要的钱粮也不一样,得适当改改了。

不过留存和起运这件事,处理起来还是得小心,若是一不小心,那就成了大明第二了。

明代许多制度都不错,但财政制度无疑是有很多问题的。

其中财政制度最大的问题,主要就是朱元璋让地方衙门先满足地方所需,然后再起运,这就给了地方衙门很大操作空间。

不管是对人还是对衙门来说,怎么才能算是满足所需?

人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钱多,衙门也是一样。

这钱放在他们手里容易,再想拿出来就困难了。

明代官员看似贫穷,实际上许多个人支出都算在县衙之中,甚至干脆划出一笔钱叫做常例银来供正官用度。

海瑞就曾经写过,淳安这种贫苦的县,每年竟然能挪用给正官二千七百多两常例银。

要是明代一千四百多个县,每个县都挪用两千多两常例银,即三百多万两赋税被官员挪用,而且还是合法的。

这就是钻制度漏洞,所以刘继隆很少留给州县衙门很多钱粮,基本都是二成,遇到事情再紧急调拨。

不过现在疆域扩大,就得改改比例了,暂时调整到起运七成,留存三成是比较不错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罗隐道:“日后各州县,将起运降低到七成,留存三成。”

“是!”罗隐应下,刘继隆继续看向兴元府的官员们:“府中是否还有尚未起运的粗布?”

“回殿下,有一万七千二百匹。”兴元府的长史走出来作揖回禀。

“尽数发给城外百姓,若有石炭也尽数发放。”刘继隆说罢走下城去,留官员们面面相觑。

罗隐跟上他脚步,不多时便来到了兴元府的府衙。

在他们返回府衙休息后不久,南郑的城门打开,将一匹匹粗布和可以御寒的草束,乃至许多石炭都发给了城外的百姓。

为了不让刘继隆失望,兴元府的官员又令人运出粮食,每人发二斤粮食。

“阿耶,衙门真的给我们发布匹了!”

“还有石炭和粮食!”

几个领到布匹和粮食的孩童高高兴兴的谈笑着,哪怕衣衫破烂,此刻的他们却已经有了精神,不似此前那般萎靡。

“还是汉王好啊……”

瞧着这些孩子,附近领到东西的百姓都忍不住感叹起来,语气中隐隐带着哭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