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明帝国的军火贸易!(1/2)
如此恩威并施之举,既能抚慰边关将士的孤寂,又能借姻亲纽带将安南遗民彻底融入大明血脉。
待礼部条陈落定,锦衣卫快马便将旨意传至九边。
宣府镇的校场上,总兵官扯着粗粝的嗓子宣读诏书,青壮士卒们攥着汗湿的刀鞘,望着天边南飞的雁群,喉结不住滚动。
那些关于安南女子善绣会织的传言,此刻竟成了比军功更诱人的念想。
与此同时,十万辆满载女子的马车正从云贵高原蜿蜒而下。
车厢外裹着防潮的油纸,每辆车上都插着礼部特制的杏黄旗,上书\"奉旨和亲\"四个大字。
随车而行的除了官媒,更有精通安南语的通事,日夜教导姑娘们中原礼仪。
当车队行至湖广地界,恰逢秋收,金黄的稻浪间,身着襦裙的安南女子隔着车帘张望。
恍惚间竟错把江汉平原当作了红河三角洲。
消息传回京城,内阁辅臣们连夜商议后续安置。
杨廷和捋着山羊胡进言:\"陛下圣明,此计既解边军无妻之困,又化外邦为腹心。”
“然需防北疆部族觊觎,可令获婚士卒戍守更前沿的烽火台,以家眷为念,必能死战不退。\"
杨一清则补充:\"臣建议在各卫所设立义学,教安南妇孺识汉字、习典章,三代之后,血脉相融,南疆北疆皆成大明铁壁。\"
朱厚熜听毕抚掌大笑,抓起案头御墨,在舆图上重重圈出九边要塞。
墨痕所过之处,仿佛已勾勒出一幅军民联姻、戍守边疆的壮阔图景。
当夜,钦天监观星奏报,北斗第七星忽放异彩,司礼监太监当即跪地高呼:
\"此乃陛下仁德感天,边疆稳固之吉兆!\"
殿外忽起大风,将奉天殿檐角的铜铃震得叮当作响,似在为即将到来的千里姻缘奏响序曲。
婚娶事宜紧锣密鼓推进,各地卫所开始张灯结彩筹备婚礼。
在大同镇,工匠们日夜赶工修缮营房,将原本简陋的军舍粉刷一新,贴上大红喜字;
榆林卫的伙夫们则四处寻访擅长做安南风味菜肴的厨子,只为让新妇们能在婚宴上尝到家乡味道。
首批五千对新人的婚礼率先在宣府镇举行。
身着大明制式婚服的将士们身姿挺拔,安南女子们则头簪珠翠,身着五彩嫁衣,红绸盖头下难掩羞涩与期待。
在礼官高亢的唱喏声中,新人行三拜九叩之礼,交杯酒饮罢,原本陌生的两人从此命运相连。
有士卒悄悄掀起新娘盖头,见对方眉眼含笑,不由得红了耳根,惹得周遭同伴一阵哄笑。
这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联姻,很快显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本因思乡而郁郁寡欢的安南女子,在丈夫的关怀与明军热情的接纳下,渐渐安定下来。
她们将纺织、耕种的技艺倾囊相授,教会边民栽种适合干旱环境的安南旱稻;
又凭借巧手,把当地的粗布染成斑斓色彩,制成精美服饰。
而大明将士们也开始学习安南语中的日常用语,尝试理解妻子家乡的风俗习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