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70章 江东清流:虞翻、陆绩、张温列传

第170章 江东清流:虞翻、陆绩、张温列传(1/1)

目录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会稽郡府门前,虞翻身披衰绖,草鞋上沾满晨露。孙策的军队已至城下,太守王朗欲整兵抵抗,他跌跌撞撞闯入大堂:\"明府!孙策兵锋正盛,会稽百姓何辜?\"王朗抚须沉吟,他竟当庭脱下单衣,露出孝服下的铠甲:\"翻父丧未除,本不当言兵,但不忍见郡中父老遭难!\"

王朗败走浮海,虞翻追随护佑,至东部候官,守将闭门不纳。他孤身登城,对守将拱手:\"昔季布为项羽将,数窘高祖,高祖成帝,反拜为郎中。今孙策明府,岂会苛责降者?\"守将动容,开城相迎。孙策闻之,亲至其宅,见翻正于灵前研读《周易》,遂执手而笑:\"仲翔孝勇,孤得之如得会稽。\"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丹徒山林纵马射虎,马蹄踏碎晨雾。虞翻策马追上,拽住缰绳:\"明府忘白龙鱼服之戒乎?昔豫且射白龙,刘季斩白蛇,皆以贵体轻出之故!\"孙策收缰长叹:\"吾知卿忠,然身居乱世,安能如儒生端坐?\"翻却跪于马前:\"愿明府以高祖为法,聚英豪而不亲犯矢石。\"

孙权继位后,虞翻的谏言更烈。于禁降吴,孙权与之一同骑马,他举鞭欲击:\"此降虏敢与吾君并辔?\"宴席上,孙权行酒至前,他伏地装醉不接,待权离去,竟径直坐起。孙权怒提佩剑,刘基抱住劝道:\"大王欲效曹操杀孔融乎?\"他却直视孙权:\"若杀翻,天下谓陛下容不得直言!\"

赤乌二年(239年),交州的椰林深处,虞翻在竹简上批注《周易》,门生环绕。他虽处贬谪,却每日讲学,手指南方星空:\"《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吾虽流放,此道不孤。\"闻孙权欲征公孙渊,他在给孔融的信中暗讽:\"海外三岛,岂足劳王师?\"

临终前,他望着北归的雁群,对诸子说:\"吾注《易》十卷,释《老》《语》《国语》数篇,虽遭流放,终不负所学。\"归葬余姚那日,交州百姓沿途设祭,香烟飘向大海,仿佛要将这位狂士的魂魄送回江东。

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九江袁术府中,六岁的陆绩袖中滚落三枚橘子。面对袁术的轻笑,他跪而对曰:\"欲归遗母,母性喜橘。\"满座皆惊,袁术抚其头:\"陆郎他日必成大器。\"其父陆康为庐江太守,他常随父断案,见囚徒衣不蔽体,竟解自己的裘衣相赠。

孙策定吴,张昭等论及天下事,十九岁的陆绩在末座朗声道:\"昔管仲以文德服诸侯,今诸君言必称兵,独不念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乎?\"张昭欲辩,见其目光如炬,竟一时语塞。时人皆谓\"陆郎虽幼,有颜子之德\"。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郁林郡府,陆绩望着案头的浑天图,听着窗外俚人歌谣。虽为偏将军,他更喜着述,常对僚属说:\"治郡如治《易》,需刚柔相济。\"见百姓信巫鬼,乃立学校,亲授《诗经》《尚书》,教民耕种。病笃时,自刻墓碑:\"汉志士陆绩,幼学六经,长通天文,今葬郁林,魂归吴会。\"

他预知亡日,临终前对妻儿说:\"六十年后,当有圣人一统,惜吾不及见。\"言罢,手抚《太玄经注》而逝,年三十二。孙权闻之,叹曰:\"公纪博通,使天假之年,当与子云(扬雄)齐名。\"

黄武三年(224年),成都朝堂,张温展开孙权的国书,声如洪钟:\"吴蜀如唇齿,共抗曹贼,愿永结盟好。\"诸葛亮抚掌赞道:\"昔子产使晋,今惠恕使蜀,皆不辱君命。\"蜀人见其容貌伟丽,辞采飞扬,竟作《张温赋》传于市井。

归吴后,孙权问蜀政,他坦言:\"诸葛亮善治国,法严而民服,陛下可效其信赏必罚。\"孙权默然,心中却忌其称美敌国。暨艳案起,竟成导火索——这位选曹尚书欲清吏治,贬抑贪鄙,却遭群小诬陷,张温因举荐之罪被牵连。

建业狱中,张温望着窗外的梧桐,想起骆统的辩白书:\"温实心无他情,徒以才高招忌...\"孙权的诏令传来:\"斥还本郡,以给厮吏。\"他苦笑道:\"昔贾谊遭绛灌之谗,今温遇此,岂不同病?\"

在吴郡,他常独行于太湖之畔,见渔人撒网,忽悟《易》中\"鸿渐于陆\"之意,遂着《三吴水经》。赤乌七年(244年),病卒于家,临终前焚毁未竟之稿:\"吾才足振国,而智不足全身,留书何益?\"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会稽饥荒,骆统望着家中粮仓,悄悄减少饮食。姐姐察觉,问其故,他垂泪道:\"邻里皆饥,统何忍独饱?\"乃分私粟赈济,全活甚众。孙权闻其名,召为乌程相,赴任时对百姓说:\"统少受乡亲之恩,今当以仁政治县。\"

乌程万户,他逐一走访,见病者给药,见老者送粮,百姓作歌:\"骆公为政,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累迁建忠中郎将,领凌统旧部,士卒皆言:\"骆将军之仁,不让凌公。\"

黄武五年(226年),骆统在濡须督任上,见百姓困于征役,乃上疏:\"民为邦本,今兵户损耗,田畴荒芜,若不恤民,何以立国?\"孙权览疏,见\"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不禁动容。

他深知民生之苦,每有徵发,必亲审丁籍,免老弱;见屯田兵弃子,乃立育婴堂。赤乌元年(238年)卒于任上,百姓罢市三日,濡须水为之不流,皆言:\"骆公在,吾等不知饥寒。\"

虞翻的狂直,是儒家\"以道事君\"的极致践行,却在孙权的集权之路上撞得头破血流;陆绩的博雅,是江东学术的璀璨之星,却因短命而难展抱负;张温的才藻,本可成为吴蜀沟通的桥梁,却因猜忌而沦为政治牺牲品;骆统的仁政,是乱世中的民生微光,却在征役不息的东吴难以持久。

他们的悲剧,折射出江东政权从草创到集权的深层矛盾:当孙权从\"亲贤贵士\"转向\"威权独运\",这群秉持理想主义的清流,或流放,或贬黜,或身死。但他们的精神如会稽之竹,虽经霜雪,不改其节——虞翻的易注、陆绩的浑天图、张温的辩才、骆统的上疏,终究成为江东文化的基石,让后世记得:在金戈铁马之外,还有一群人,用笔墨和风骨,守护着儒家的精神火种。

历史的江水滔滔东去,却冲不淡他们的身影:虞翻在交州的讲席、陆绩在郁林的碑刻、张温在蜀地的辞赋、骆统在濡须的德政,如同夜空中的星斗,永远闪耀在江东的历史长空中,诉说着士大夫的理想与抗争,光荣与悲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