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自由与枷锁之囚牢 > 第91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91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目录

巴检察官微微一笑,盯着宁致远看了几秒钟。

那种笑是自信的、淡定的、从容的、胜似闲庭信步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笑,他先是拿起旁边的水喝了一口,然后又迅速的放回原位。

只见他从容的说道:“我想请被告人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就算是在法庭之上,审判长可以给你陈述任何事情的权利,也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可以说;

人首先要有自制力,就是要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很显然,你并不具备这样的自制力。

我有必要提醒你,你站在这里的是法庭之上,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有根据、有来源、有证据的;这里不是农村乡野的乘凉大树,不是传播流言蜚语、谈论家长里短的场所,我希望你能对于司法人员也好以及司法环境也好,拿出你最起码的尊重;

第二点,你自己刚刚也陈述了,对于别人行为的批判也好、抱怨也好,要从如果自己也面临着那样的局面,自己会不会做出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对吧。

是啊,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啊,那么依照你的逻辑,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希望你本着你自己标榜的要真诚的陈述的原则,真诚的给出你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所有在你任职集团里跟你一样岗位的人,他们之中,有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从来没有跟客户之间发生过任何一笔的资金往来的,有还是没有?”

宁致远沉默了,是,他并不想承认,但是,他觉得,虽然他不可能全部进行详细的了解,但内心的本能告诉他,这样的人应该也是存在的。

巴检察官见宁致远低头沉思,并没有等着他给出答案,便继续说道:“看来,你的沉默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那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反思下自己,为什么有的人跟你面临了一模一样的情境,别人就可以做出跟你完全相反的选择呢?

别人没有站在这里,就你现在站在了这里,你在这里怨天尤人,在这里讨伐命运的不公,无非是觉得别人都跟你做出的行为一样,只是你运气不好才造成的,对吧?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就不是别人在面临跟你一样的情境时做出的选择跟你完全相反,才是别人不用站在这里的真实原因?

你怎么就做不出跟别人一样的选择呢?拿你刚刚的逻辑来说,你也不是一定要做之前的那种选择的吧,你之前的那种选择也不是自然规律、客观局限所不能更改的吧,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出跟你之前的选择完全相反的选择的吧,为什么你不呢?

你老是说别人为什么自省,集团为什么自省、司法人员为什么不自省....你自己呢?你凭什么就不用自省了?你凭什么就天然的把你自己剔除了你自己标榜的‘人要先自省才是最可贵’的这一行列?

你才是骄傲自大的,狂妄无知的,无所欲为的吧,眼睛只会盯着别人,从来不看看自己的,你在用一只手指头指着别人说教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同时还有四只手指头指着自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要提醒你的是:千万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不要利用‘道德谴责’极尽煽情之能事来煽动民众的情绪,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是真的要做到。

对于我们检察官来讲,当我对嫌疑人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我也会本能地不断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我会不会也如此弱?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像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所宣称的那般勇敢,很多人都宁愿永远不要出现这样的挑战,这样就可以一直陶醉于想象中的勇敢;

人们很容易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因为这能够满足人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甚至可以掩盖某种事实上的道德败坏,你又没有反思过,你已经陈述了这么久了,里面有多少内容是关于对你自己的罪恶的忏悔的?

有多少是关于对自己之前行为所带给受害人造成的伤害的忏悔的?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对他人的指责,对制度的抱怨,对黑暗的怒斥。我要告诉你的是,最经常指责他人某种道德过错的人,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习惯指责他人胆小的人,很可能自己也懦弱无比;

习惯责备他人生活作风不好之人,更有可能在性上放纵堕落;天天在会议上批评他人贪腐之辈的,有可能自己也不干净。人很容易唱高调,因为这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可以沽名钓誉,掩盖自己的毛病,何乐不为呢?

但是,很多情况到最后,都是戏剧性的发展成为,那些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训他人的人,往往自己是败类中的败类,越高调往往越败坏,只要对历史有基本的熟悉,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你不是说自己读了很多历史书吗?那这个道理对你来讲应该也不难明白。

所以,宁致远,我看你笔录里面之前的检察官也跟你有过很多深入的交谈,对于你很多的疑问,你岗位职责上面的、你对于命运不公方面的,等等,我在这里就不列举了,也都给过你相关的建议,你自己在里面所表达的也是感恩的,这一点希望你能保持下去;

今天在庭审上面,你说了很多的关于道德方面的、人性方面的议论,我们也都明白,很多的话都是你的逻辑推理,至于是不是事实,以及就算是事实,那这个事实当中是不是还有你没有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是比你现在看到的、想到的还要更加的重要,等等,我就不说了,我必须要说的一点是:

我们今天讨论道德,不能忘记,道德的使命,首先是、必须是,而且永远都是自律,而非他律;道德谴责的第一步永远是对自己发出的,我们必须先好好质问下自己,在相同的情境之下,自己会如何行为?

我犹记得,在读书的时候,《布朗神父探案》这本英国着名推理小说给我的深刻印象,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他创造的最着名的角色是牧师侦探布朗神父,首开以犯罪心理学方式推理案情之先河;

有一次,《伦敦日报》就‘人类社会的种种乱象,根源究竟何在?’这个议题向他征稿时,他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在我”!

多么的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啊,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邪恶的毫无顾忌的迸发,才导致了世上一切的罪恶,你在帮客户拿钱做事的时候,想过你的行为给那些没有能力支付给你的客户造成的影响吗?有想过你所做的事情对社会、对行业的不良风气带来助长的影响吗?

人总是习惯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却很少反躬自省。老话说的好,一个手指指向他人,四只手指却指向自己。

当然,我并不是说人们不能够进行道德谴责在很多时候,进行道德谴责也是需要勇气的,也许我们在网络上,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家都在同一个级别之中,就可以对某些行为进行肆无忌惮的口诛笔伐,但是,当面临着能够主宰我们命运的人在做出了需要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比如你的上司、比如高管权贵;

你还能像在网络上那样肆无忌惮、英勇向前吗?你能够站在这里对某些可能存在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有可取之处,但是,我要时刻提醒你,当我们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排除在道德判断之外,道德判断,永远要先已后人。

相信我们都读过安徒生很多经典的童话故事,比如《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安徒生最富有深度的一篇童话——《影子》。

这是一个聪明的学者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最后被自己的影子反杀的故事:一个住在寒带的学者,偏偏要到热到可以晒成黑人的热带国度来,他怕晒躲在屋子不出门,又感到孤独只能和自己的影子对话,他感慨道:‘我相信,我们在这儿所能看到的唯一活着的东西,就是我的影子’;

这位年轻的学者萌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对自己的影子说:‘你应该变得有用一点才对啊,去对面看看回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自己不敢去,却要让自己的影子去,结果,影子一去不复返;

学者觉得没影子是怪讨厌的事,却也在时间流逝中研究真善美写了许多书,也长出新的影子;可是,不知不觉间,旧的影子回来了;

然而,随着旧的影子归来,问题却接踵而至,这位离开了主人的影子,在社会上闯荡几年之后发了迹,他开始觉得自己比主人强大,不仅要求主人和他互换身份做他的影子,影子还靠自己的手段俘获了公主的芳心;

公主最后选择了影子,而影子又向公主吹嘘,他有一个聪明的学者‘影子’,影子警告学者:‘你得让大家把你叫做影子,同时永远不准说你曾经是一个人’,学者自然是不会答应这种不平等的条件,他扬言要揭穿影子的谎言;

既然如此,影子也就不再手下留情,毕竟它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影子不再只满足于做一个影子,于是,影子对公主说:‘我的影子疯了,他以为他是一个人’;

于是,公主和影子一起把学者秘密处决了.......

安徒生的这部作品冷静沉郁,富有现实主义批判的精神,他写人的影子脱离了人的束缚之后野蛮生长,最后变得狂妄自大、将人反噬。

影子就是人身上的负面人格,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的阴暗面,它们在光下无处隐藏,却又想不受人的管控,让欲望不断膨胀,最后做出伤害人的事情;

做为人类,我们总想甩掉或忽视自己身上的负面人格,却又被自己的负面人格一步步引诱,最终失去了良知和本心。影子的故事,也是学者悲剧的故事,他没有管控自己的影子,也没有战胜自己的负面人格;

所以,当你想要放纵自己的负面人格时候,你病没有想到有一天它会将你取而代之,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子,也要做好影子的主人,不要让疯狂欲望、逐利贪婪和阴险狡诈的负面人格控制你的人生,最后在这个世界空留悔恨与遗憾;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的心灵与思想,让我们害怕的,不是原子弹的爆炸力量,而是人心的邪恶力量。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黑暗的影子,如果我们任由它长大,如果总是盯着他人的黑暗,而无视自己内心的幽暗,总有一天它会吞噬我们;

所以,我们作为检察官,作为我们职业的敏感性、作为我们对于法治精神的基本信仰和坚定信念,我们不能对人性抱以过高的期待,我们永远要警惕人性深处的黑暗;

法治的前提就是对人性败坏的假设,我们也明白任何由人所组成的权力机构都要受到法律严格的约束,权力从来就不应被完全信任;如果抛弃了这个假设,认为人性良善,法治也一定会为人治所取代,这就失去了法治最根本的精神和灵魂;

历史上,人们对于对人性美好的假设,其结果往往都带来了匪夷所思的灾难,就连当今社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见死不救’、‘见危不帮’的现象,老太太倒在马路上,没人敢扶,都怕‘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而被碰瓷,在这个时候,法律能帮上什么忙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