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沈良来了,热度就有了(1/2)
第226章沈良来了,热度就有了
好莱坞不止在全球票房市场攻城略地,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影迷的观影习惯,以及认知模式。
懒惰是人的天性。
塔喵的。
大部分人去电影院,都是娱乐,是消遣,是社交,是找乐子。
只想爽一爽,乐一乐。
谁踏马看电影还想接受教育
谁踏马在看电影之前,会去专门啃一啃什么镜头语言,什么这个那个理论,什么电影史,什么叙事结构,什么隐喻……
不可否认,有这样的人。
但这一批人属于少数群体。
对于大部分普通影迷而言,文艺片往往可以和枯燥、乏味划上等号。
认知成本太高。
相比于云里雾里的文艺片,公式化、可复制的爆米电影,观影体验更好,更爽。
也更加契合人性。
市场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电影节。
近些年,欧洲三大电影节,除了最早积极拥抱好莱坞的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响力都在衰弱。
像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几乎没有什么热度太高的影片。
那些关注度比较高的电影,大部分都去了戛纳,或者威尼斯。
值此之际,金棕榈导演沈良携《寄生虫》登陆柏林。
踏马的。
这简直是及时雨啊!
看过样片的组委会成员,对沈良的好感度那是up!up!up!
直线攀升!
题材好!
立意高!
拍摄佳!
好片子!
好品味!
是以,电影节开幕前,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多次在媒体面前公开谈及沈良,谈及《寄生虫》。
先吹起来!
“当《寄生虫》选择柏林而非戛纳时,我们看到了沈良导演超越功利性的艺术追求!”
“……”
“沈良的镜头依旧犀利,他展现出了新一代导演对人性,对社会阶层的思考,这种跨越文化壁垒的价值表达,正是柏林电影节一直以来推崇的核心精神!”
……
“商业与艺术并不冲突,《寄生虫》就是一部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备的类型片。”
……
“这部影片对贫富鸿沟的解剖,依旧延续着沈良的个人风格,镜头语言方面,它,无可挑剔!”
……
不知情的人看到迪特考斯里克的言论,可能会以为柏林电影节已经结束了。
什么《寄生虫》就是今年的金熊奖电影。
不论考斯里克的初衷是什么,反正因为他这么一通操作,电影节还没开幕,《寄生虫》俨然成了今年金熊奖的大热影片。
未播先热!
那些影评人、记者们,一个个摩拳擦掌。
他们倒要看看《寄生虫》值不值得这般吹捧,值不值得柏林电影节那般对待。
是的。
除了口头吹嘘,柏林电影节官方也给了沈良,给了《寄生虫》足够的尊重。
电影节2月10号开幕。
红毯
安排!
2月11号,周五,影片提前对媒体、影评人进行放映,确保影评人有足够时间撰写深度分析。
看完都给我好好吹!
不吹
那是你不识货啊!
2月13号。
周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