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人生三部曲(2/2)
他好歹也是证明了自己在电影圈子里的眼光、价值和水准,不会再被艺术家当成一个只有钱的外行狗大户。
所以,即使是已经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同样正如日络对人际交往和人力资源工作影响的电影在米国,原本有很多专门的人力资源公司,类似于国内的猎头公司,专门负责帮大企业提供招人和炒人的外包业务跟国内猎头的唯一区别,只在于米国的人力资源公司不光要招人,还要帮炒人。
因为米国有强大的劳工权益保护法案,还有强大的工会,所以在米国企业开除人很难。而国内因为资本方强势得多,炒人方便得多,所以猎头公司就没这块业务了。
在平行时空的历史上,片子的主角本该是好莱坞老戏骨乔治.克鲁尼演的。如果按照原先的发展轨迹,这片子也可以拿到6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女配,并且成功在“最佳编剧奖”环节获奖。
片中乔治克鲁尼演的主角瑞恩,就是一个专门帮人力资源公司给客户炒鱿鱼的“解雇专员”,他懂得非常精湛的安慰人的话术,每年在米国各地当空中飞人,飞来飞去解雇人。
后来随着社交网络和视频聊天的崛起,人力资源公司的管理层觉得让员工飞来飞去出差、面对面倾听被解雇人的心理诉求,实在是太费事、办公成本太高了。结果就听信了一个有“新经济”、“互联网思维”的锐意进取女新人娜塔莉的意见,改为“在视频聊天中帮客户解雇员工”。
主角瑞恩觉得这样的工作太不人性化了,而解雇工作需要面对面倾听对方的心灵、感知对方的肢体语言小动作,坚决反对视频化解雇。管理层出于成本考虑不听,坚持让瑞恩带娜塔莉,实践视频化解雇。
最后,娜塔莉因为一场视频解雇中措辞失当、没有感知到被解雇者的轻生倾向,从而跳楼自杀后,才幡然悔悟,发现了“互联网碎片式的社交,自有其无法取代面对面真人交流的短板和不足”。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反思“互联网和新传媒,在新时代下依然有哪些事情是做不到的”这个大命题的电影。非常契合顾诚的“拷问新时代和旧技术结合三部曲”的进程。
在《艺术家》这部片子上,跟着李桉鞍前马后实践学习了数月的顾诚,在导演的驾驭能力上自忖又提升了数成,所以他终于决定在这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上,亲自担纲所有提纲挈领的指挥工作。
自编自导自演。
他亲自主演主角瑞恩。
让经过《艺术家》历练、演技又有长足进步的权宝雅饰演他的助手娜塔莉。
片子的立意,继续在拷问技术进步和人类需求这个大命题上狂奔。
从09年下半年开拍,加上精良的后期剪辑和音轨,最终可以确保在2010年上映、2011年参加奥斯卡。
顾诚知道,则是他本人在影视音乐圈亲力亲为的最后一作。
他从08年就已经是亚洲首富了。
等他拍完这部片子、参加完奥斯卡奖,那都是2011年的事儿了。
到时候他怎么也得是世界首富的有力竞争者了,真要是当上了世界首富,还继续亲力亲为拍电影,多少是有些惊世骇组的。
就让这部《在云端》,承载着他指导人类前进方向的理念,成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吧。